Less is more : Dear Esther 简评

Posted on Dec 31, 2012

Less is more,是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提倡简单,反对过度装饰的设计理念,也是极简主义的经典表述。在AAA级游戏制作成本及规模不断攀升的同时,一些独立游戏开发者则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简约的风格带来一种与众不同的清新和震撼。

dear esther

Dear Esther 由独立游戏工作室 The Chinese Room [室] 制作, 起初是作为Source引擎的Mod作品在2008年发布,2012年在Steam平台发售商业版。游戏没有复杂的操作,玩家所能做的只有前后左右(WSAD) 和放大(Zoom),采用Source引擎,游戏画面渲染的很不错,诸如水面的反射,水流的折射等物理效果让人印象深刻。简单的操作,极少的交互凸显了叙事的重要性,让整个游戏的情节成为了该游戏的核心。

游戏以一个废弃的海岛为场景,玩家可自由探索地区,并在途中某些地点触发画外音。叙述者自称“我”,即主角,也可指代为玩家自己。言语多以 “Dear Esther”开始,很像书信的开头,内容都是主角写给Esther的信件节选。玩家通过不断地探索来获得更多的叙述,以及结合游戏场景中的物件,从而获得零星的故事片段。随着探索区域的逐渐深入,获得的线索也越来越多,原本散乱的记忆拼图最终成为了一个整体。

**Warning: 剧透 Spoiler ** 我所理解的故事大致为:Esther是主角(游戏中的叙述者)的妻子,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与Paul的汽车相撞而丧生。主角因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而极度悲伤抑郁,最终来到这座无人居住的小岛。却无法停止对亡妻的眷念,活在无尽的痛苦之中。最后爬上岛上最高的信号塔,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解读是:玩家操控的角色不是叙述者,而是Esther!Esther确实因交通事故死了,而叙述者最后也是死了。但是游戏目的是引导玩家以Esther的角度,回顾叙述者在Esther去世后的经历,体会她的丈夫[叙述者]对她的无限思念和终日的痛苦煎熬 ……

游戏的配乐也很出色,结合画外音,让我突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那种曾经在沃纳·赫佐格的影片里可以感受到的听觉,视觉,思维三者的碰撞和融合。

由于线索的零散,故事片段遍布各个地方,隐约提及了 Paul,Donnelly,Jacobson 几个人物,由于故事片段的随机性触发,据说需要6-8次完整跑图通关才能获得所有的片段。途中随处可见和故事相关的文字涂鸦以及书籍等物品。场景中物件涂鸦和言语隐晦的表述,让这部游戏给每个人的体验都非常不一样。如同大卫·林奇的影片的晦涩,每个人对影片的解读是不尽相同的,没有客观上的对与错。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艺鉴赏中主观差异性和客观一致性的理论在这部游戏作品中也完全适用。


参考资料

  1. http://dear-esther.com/
  2. http://dearesther.wikia.com/wiki/Dear_Esther_Wiki
  3. http://www.thechineseroom.co.uk/